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大對鋼鐵行業落后產能及過剩產能加大淘汰力度,即便如此,按照現有的鋼鐵產能設計規模,已經有超過2億噸的鋼鐵產能明顯過剩。
另一方面,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刺激地方GDP快速增長,仍然大肆引進各類鋼鐵項目,如新疆擬建及在建產能接近3000萬噸,內蒙古及寧夏兩大自治區交界處,目前已經事實存在至少兩家以上投資額度超過百億元的小鋼廠。
那么,大量違法鋼鐵產能瘋狂西進背后,潛藏著什么樣的利益關系與核心動力?誰是違法鋼鐵產能的受益者?誰又來為此類違法產能承擔后果?就上述問題,該協會首席分析師、副秘書長遲京東接受了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的專訪。
西進之禍源于政府
《中國經營報》:落后產能蜂擁大西北背后,中央政府及政府組成部委是集體不知情,還是選擇性近視?如對轄區內發展的鋼鐵產能,管不了,或者不敢管?
遲京東:不是落后產能主動跑到大西北,應該說西北區域為了發展經濟,照搬了當前鋼鐵大省的發展模式,以鋼鐵產業作為支柱產業,有的地方有一些鐵礦、煤炭資源優勢,但不全是,有的有一定市場基礎,但大部分缺少市場支撐,產能擴張過大,帶來的問題是鐵礦等資源同樣緊張,沒有足夠大的市場消費。目前在西北地區新建的鋼鐵產能嚴格上講,基本上還不是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藝裝備,但大部分是為了滿足當地的普通建筑市場消費而建設的工藝裝備,無論從大小上,還是節能環保上與國內****水平有差距。
另外,在西北區域經濟規劃中,有的已經提到要發展鋼鐵產業,但沒有明確搞多少,按產業政策,少部分項目報國家發改委核準,大部分是在沒有核準的情況下自行建設。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清楚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。企業有地方政府直接和間接支持,地方政府不聲張,國家有關部門就不清楚。
特別是,近年來建設了這么多沒有經過國家核準的鋼鐵產能,已經有違規在前的先例,國家也沒有出臺相應的處置措施,無論是國土部門、環保部門、發改和工信部門都沒有及時處置違規建設產能,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對違規建設的產能有妥善的解決辦法,這讓西北各省及地方政府誤認為,既然大家都有違規現象,也不會單獨對西北怎么樣,助長了違規做法的繼續和蔓延。
《中國經營報》:在地方政府庇護下,一些非法企業已經事實存在。在你看來,這些動輒斥資規模超過百億元的鋼廠,****的違法成本是什么?有沒有可能重蹈當年鐵本事件覆轍,被徹底拆除?為什么?
遲京東:上面已經談到了這一問題,近10年來,已經有這么大的違規產能建成投產,是不可能簡單用原來的辦法解決了。但是這些新建的鋼鐵企業,確實存在著如何讓國家、行業認可的問題,但這需要國家有可行的辦法,而不是視而不見或者被動認可。
是否會重蹈鐵本覆轍,要看國家是否真的要下決心嚴格整肅鋼鐵行業過剩產能。如果是,很可能會被徹底拆除,屆時,無論投資者還是地方政府,都勢必要付出血的代價。